超5184亿美元!中拉贸易创纪录背后,车厘子、牛肉、无轨电车正掀起一场“双向奔赴”
2025年5月13日,商务部公布了一组数字——2024年中拉贸易额突破5184.7亿美元,同比增长6%。这个数据,不仅刷新了历史纪录,更让“中国—拉美”这对跨越太平洋的伙伴,成为全球经贸版图中最引人注目的增长极之一。
就在数据发布的同一天,北京的一家超市里,智利车厘子被抢购一空。货架上贴着醒目的标签:“南美直采,48小时冷链直达”。而在万里之外的厄瓜多尔基多街头,一辆辆中国制造的宇通双源无轨电车正穿梭于陡峭的山路,当地司机竖起大拇指:“这些车爬坡稳,再也不用担心雨天打滑了。”
这不是偶然。从阿根廷的牛肉、厄瓜多尔的白虾,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、农机设备,中拉之间的货轮与航班,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编织着一张“互利网”。数据显示,仅2024年,中国从拉美进口的农产品就超过810亿美元,而拉美每卖出三台农机,就有一台贴着“中国制造”的标签。
“车厘子自由”背后的贸易密码
“十年前,智利车厘子还是高端水果,现在几乎成了中国家庭的年货标配。”一位生鲜电商采购经理感慨。这背后,是一组“反季节”的贸易逻辑——当北半球进入寒冬,南半球的智利、秘鲁正值水果丰收季。2024年,中国进口的智利车厘子同比增长23%,占其全球出口量的80%以上。
这种互补性不止于农产品。在山东潍坊的潍柴雷沃拖拉机工厂,生产线24小时运转,工人们忙着组装一批即将发往巴西的智能农机。“拉美客户看重性价比,我们的设备比欧美品牌便宜30%,但效率不打折。”海外营销经理王世国说。今年前6个月,这家企业的拉美订单暴涨60%,甚至需要临时招募双语客服应对咨询。
“基建狂魔”遇上“资源宝库”
贸易额飙升的背后,还有更深的布局。在委内瑞拉的油田、巴西的铁矿、阿根廷的锂矿旁,中国企业的工程车日夜轰鸣。截至2024年底,中国在拉美累计签署的承包工程合同额突破3006亿美元,覆盖港口、电网、5G基站等领域。
一位常驻巴西的工程师回忆,某次竞标中,欧洲公司因工期长、报价高被淘汰,而中国团队不仅提前三个月完工,还用“模块化施工”将成本压低了15%。“拉美需要速度,我们正好擅长这个。”他说。
自贸协定“朋友圈”的扩张战
2024年1月,尼加拉瓜与中国签署的自贸协定生效,这个中美洲国家的牛肉、咖啡、龙虾关税直降为零;5月,厄瓜多尔龙虾也以“零关税”身份登陆中国市场。目前,中国在拉美的自贸伙伴已增至5个,另有3个国家的升级谈判进入尾声。
“自贸协定不是简单的让利,而是规则的对接。”一位参与谈判的经贸专家举例:智利车厘子能快速通关,得益于中智海关的“电子证书互认”;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墨西哥畅销,则依托于当地逐步放开的投资准入政策。
争议与挑战:谁在“暗流涌动”?
并非所有人都为这份成绩单欢呼。美国某智库报告称,中国在拉美的投资“集中于资源领域”,可能加剧“债务陷阱”。但拉美学者反驳:“中国资金帮我们建了港口和电站,而过去西方资本只买资源,从不留下基础设施。”
另一组数据耐人寻味:2024年,美国对拉美贸易额仅增长1.2%,而中国增速是其5倍。在哥伦比亚,总统佩特罗公开表示:“加入‘一带一路’不是选边站,而是为了对冲单边主义风险。”
#时事热点我来评#
